第八十一章 进展-《宋鼎》


    第(1/3)页

    吉阳军通判则让孙生继续做,毕竟如何当一个旁观者,他已是最为熟练。有着“附逆”的把柄在,他也是最好掌控的人选。

    张世杰已经开始在吉阳军实施昌化军之法了,核心就是土地政策——将全军土地收为公有,然后再按人丁转租授。那些原本感怀于娄军使恩情、对昌化军心有排斥的,如今真的分到了田地,马上将娄成抛在了脑后,对贾旭歌功颂德起来。而就算是那些在吉阳军中当过兵、守城战中出了青壮、有了死伤的家庭,贾旭为了安定民心,也按照宋兵标准足额发放了抚恤,在分地授田时也没有被区别对待。

    至于原有的两千吉阳军,在守城战中先后死伤近千,剩下的千余士卒,将择优留下一营,其余的归乡务农。而完成整编之后,这一营兵士将被调到昌化,锋锐营则将调往宁远县驻防。

    如此下来,半个多月的时间,吉阳军中的形势已经趋于稳定。

    给贾似道的请求表奏张世杰做吉阳军使的文书还在路上,估计旨意最快还要两个月才能回来。而王仲文和占城使者前日已自临安而归,靠港昌化。

    王仲文此去临安,受到了宋理宗赵昀的极高礼遇。作为岛上黎民敬服王化的典范,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侍御史、柱国、世袭德旺州刺史的官职,仅这些官位的俸禄,就是一笔让他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何况还给了他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在临安待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几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临走前还厚赐了许多财物,可谓是恩宠极隆。赵昀见王仲文青春年少,样貌也颇为英武,心血来潮之下竟还要提出要安排皇室女子下嫁,后在大臣劝谏下才作罢。

    贾旭在昌化宴请王仲文,顺便接待了占城使者,与其约定明年会再赴占城与国王相见。

    而王仲文也没有在昌化多留,与贾旭彻夜深谈之后,第二日便起程赶回德旺。吉阳军虽然已经被贾旭掌控,娄成作为幕后黑手也已经兵败逃亡,但那些参与娄成谋划的黎峒,当然不能就这么放过。贾旭精心树立德旺州这么一面正面旗帜,反面的例子也一定要有。

    贾旭要王仲文回去之后搜集黎母山中各黎峒的动态和信息,了解他们的态度,甄别出哪个黎峒可以拉拢,哪个黎峒需要打压,为接下来的征讨做好准备。而王仲文既然已经被绑上了贾旭的战车,自然尽心竭力。

    贾旭继续翻阅着简报,上面有一条记载着城北铁厂第三座高炉的建设进展。

    关于要不要再建第三座高炉,曾经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金鸿超对继续扩大铁厂的产量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一方面是不赚钱,现有的产量在当世之人看来已经是很恐怖的数据了,但是因为大宋的专卖制度,不可能直接销往内地,而是以生铁和兵器制成品的方式卖给朝廷。尽管昌化军因为自有铁矿质量好和规模化生产的缘故,成本很低,但是朝廷的收购价格也是相当之低,刨除双方各负担一半的运费之后,昌化军实际获利也比成本线高不了多少。要是再建第三座高炉,再次增加的巨大产量,到哪里去消耗?难道真的如贾旭所说,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从事铁厂相关开采、冶炼、铸造、加工各项事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工匠营牵扯的精力也越来越多,最初从寿春府出来的十二名工匠、在昌化军初募的百人匠营,如今早已扩编到七百多人。而且这七百多人中,除了两百余人是专门在武器研究所中负责研发之外,其余五百多人都是在何处工地中扮演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实际从事铁厂相关工作和昌化、感恩两县新城区建设的是数以万计的工人。昌化和感恩两县还没建完,贾旭又提出要在石碌建昌江县、在吉阳军的宁远县进行重建,匠营的管理力量已经几近枯竭。

    而贾旭的观点与他恰恰相反,在他看来,钢铁的产能还远远不够,而且他就是要把这些产能最终都埋在土里、砌在墙里、铺在地上!而且,自己从四川、荆湖、江淮接来那么多流民,以后时机成熟之后还会继续招徕,都分地给他们种是不可能的,岛上也没有那么多地。来自后世的贾旭清楚地知道只有工业和基建才能安置如此多的就业人口,更知道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但是却无法跟金鸿超解释,便只能用自己的身份一再地强逼着金鸿超去执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