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进展-《宋鼎》


    第(2/3)页

    还好贾旭的决定得到了陆秀夫的支持,毕竟主管内政的他,才是真正要想方设法喂饱这十几万张嘴的人。他在金鸿超那边做的大量的工作,加上贾旭在表奏张世杰的文书中,也一并提到了将委任金鸿超担任在石碌新设的昌江县的知县。对祖上八辈贫农的金鸿超来说,能得到朝廷的正式官职,而且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县太爷,这种祖坟上冒青烟的好事,当然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最终也只得妥协,在得到了贾旭允许他继续扩大工匠营的编制的承诺之后,也只得硬着头皮揽下了差使,在整个昌化军最忙碌的岗位上继续痛并快乐着。

    简报上还提到了占城米粮的收入情况。

    去年在占城国与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约定的条件中,贾旭便提到了在其国内租地种田。之后占城驻屯营成军入驻的时候,也一同派遣了一批种庄稼的好把式到占城去。这些人到达占城之后,各自圈地建设种植园,他们负责种植技术的培训指导和种植园的日常管理,而具体的开垦荒地、兴修灌溉引水设施、耕种、除虫除草、收割等一系列工作则由占城本地人负责。这些婆罗门化的曼陀罗体系社会中的底层民众,用工成本极低,基本上是只要给顿饱饭吃,就几乎再无其他要求,更是极少有什么反抗行为。

    原本占城的农业就处于撒一把种子之后就听天由命任其生长的原始阶段,故而虽然有占便宜城稻这种良种,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一二十斤,连大宋平均亩产二百八十斤的一半都不到,真可谓是暴殄天物。而昌化军的庄稼把式们入驻后,经过前期大半年的选址、开垦、兴修水利等准备工作后,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实在太好,第一次耕种的稻米平均亩产就达到了二百五十多斤,已经接近了大宋的平均水平,也就是相当于占城本地水平的二倍。除了向占城国缴纳约定的全年贡赋、留足本地工人的口粮之外,还稍有结余。而这只是一次收获,以当地的自然条件完全可以轻松做到一年三熟,也就是说后两熟都是净赚。

    按双方先前的约定,额外多出的产量一家一半。但由于占城人口不多,昌化军新开垦的大量种植园本身就大幅增加了粮米收入,再多也只是放在仓库里发霉,占城方主动提出用自己应分的份额来与昌化军交换铁器,而且价格极其“公道”。贾旭对此当然是欣然应允,铁器对他来说,在目前打不开销路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为了以工代赈养活百姓的副产品,能换来大量米粮,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之前昌化军一直从海峡对岸的钦、廉、雷、化四州和广州港大量购置粮米,然后在昌化市面上销售,而昌化百姓则是在铁厂、新城工地上挣到工钱后再花钱买粮。贾旭从贾似道处得到的各种财货支援,有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了对岸粮商的口袋中。而随着下一批占城米粮成熟收割,以及新获得的感恩、宁远等县粮米,保守估计届时外购粮米的数量至少可以减到目前的一半,可以让更多的货币留在岛内进行内循环,极大地改善昌化军拮据的财政状况,以便在其他地方进行更大的投入。

    贾旭此时甚至在想,如果单单是达到大宋平均水平,就能收获如此多的利润,自己手中若是有杂交水稻,岂不是要上天?那么自己要不要再搞一个农业研究院?他当然不懂农业,但他也只需要将思路提供给别人,再将高中生物课上学的花粉杂交技术传授给他们,剩下的就是给他们时间和金钱投入,让他们不断地去完善和试错就好了。

    无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还是十五年二十年,他也不急于一时,只有有所提升,就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更高的亩产代表着可以有更多的人口可以脱离土地,投身科研、工业和服务业。嗯,我得好好想想,当年生物老师是怎么教的来着?

    陆秀夫见贾旭看着看着,似又陷入了沉思。他倒也习惯了如此,自己这位主公,于圣贤书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引经据典都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但是于经世之道确是擅长得很。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总有层出不穷的奇妙想法从他脑袋中冒出来。难得的是,照之施行之后发现绝大多数都行之有效,真不知道他那不过二十一、二岁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

    就比如说这个简报制度,真的是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虽然同时也带来了舞弊的风险,但陆秀夫与他的同年中另一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的青年才俊文天祥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陆秀夫少时家困、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他见识过社会真正的运转逻辑是什么,普通人的想法和规则与庙堂之上的那些老爷们口中的夸夸其谈有多少差距,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而不是像文天祥那般眼里揉不得一点砂子,成天怼天怼地。

    监察制度的建立,虽是必然,却也并不是越早越好,只能待将来时机成熟、人才充足时再说。也许到时将文天祥请来负责监察也不错,只不知道文天祥看不看得上这种偏远的小地方。

    原本陪坐一旁、随时准备回应贾旭问询的陆秀夫自己,也陷入了思绪之中,然后被贾旭的“咦?”一声拉回了现实。

    “怎么了?”陆秀夫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