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章 全面改革,永远昌盛-《傲唐》


    第(2/3)页

    依现在的情况,全面普及教育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但杨晞可以慢慢来,通过几年甚至几十的的功夫让百姓受教育程度大大的提高。

    这也是杨晞要进行的改革事项之一。

    除了军制改革,其他政治民生方面的改变也先后进行。

    杨晞计划在他执政的这些年内,给予社会以非常大的改良,而教育方向的改革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最便利的途径。

    如今大唐的国库情况杨晞大概清楚,可以用富的流油来形容。

    国库殷实,那许多事就有能力做了。

    杨晞决定在他执政开始后,要强制在每个县都建立一所官办学堂,以非常便利的学资收取那些才智不差的学龄儿童入内学习,那些才学不错但家境贫寒的人,可以全免学费什么的。

    杨晞幻想着有一天能全面普及教育,让所有适应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

    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实现这一愿意非常困难,不顾现实强制推行的话,不但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甚至国家都会被拖垮。虽然说现在大唐有点“富的流油”的味道,但真的要做那些改善民生的事,这些财富很快就会被折腾光的。

    杨晞知道,自己该改良更多方面,想尽办法创造财富,以便惠泽更多的天下人。

    如今虽然说大唐国库殷实,但天下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依然还很多,杨晞要做的,就是让天下的产出更多,先一步做到百姓都有饭吃,都有衣穿。

    他穿越过来后,大部时间都忙着“救火”,不是平叛就是出征,大多时间接触军事方面的,直到自己当皇帝亲政后,才去关注各方面的民生。了解现在的生产力情况后,他有点“大跌眼镜”的感觉。

    如今天下的种植大部地方依然停留在一年一熟的方式上,也就是一块田地,一年只种一熟作物,收割了就放着抛荒,这让熟悉后世时候一年两熟三熟种植的杨晞大为惊异。而且他也知道,如今种植的作物还是以粟、麦为主,产量巨大的水稻种植并不多,这也难怪穿越来大唐后,米饭吃到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时候都是面食,或者粟米饭之类的。还好他对吃食方面不讲究,并且也没什么精力去计较。

    了解了这情况后,他马上和户部官员详细讨论了作物种植方面的事,提出了一块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种植方式,还有大范围推广种植水稻,并从交州一带引起好的稻种。

    交州(也就是后世越南河内)的官员上奏,那一带普遍一种非常容易种植、并且成熟期非常短的水稻,杨晞马上想到了后世时候曾隐约听到过一种叫占城稻的水稻品种,马上认定很可能这就是同一种东西,马上下令交州的官员想办法弄种子试种。

    也就在杨晞的一力主导之下,将从他执政的第二年开始,各地的官田要开始采取稻麦复种等一年几熟的种植方案,并广泛推广种植水稻。对自己强力主导的这一点得到政事堂诸宰相的一致同意,杨晞非常的兴奋,他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各地仓库中那堆积如山的白花花的大米,百姓再也不要为吃喝犯愁,而是在担心粮食多的吃不完该怎么解决的问题。

    来自后世的杨晞非常清楚商业贸易对于国民经济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改善民生,亲自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之举的同时,也开始向大臣们鼓吹商业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