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傲唐》


    第(2/3)页

    “郭相公回京后接任武部尚书职,主管大唐的军务,在下觉得,这是大唐的幸事。此次在下率军征战近一年,军中事务接触也颇多。发现了军中积存了太多的蹩端,急需要改革变化,要是以后有机会,想与郭相公好生说说。”杨晞先试探性地说了一点。

    “唔!”郭子仪随口应了声,他也微微地吃了一惊。想不到杨晞会首先说这一点,他这个武部尚书都未曾去想的这些。杨晞却先想到了,奇事。也没掩饰自愧惊讶,直接说道:“末将真没想到杨元帅竟然会去注意这个,真是让人惊异。”

    杨晞是个奇人,让人非常惊讶、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奇人,这一点,郭子仪任何时候都不会否认的。郭子仪也知道,现在的杨晞非常得皇帝李隆基的宠信,小小年纪任龙武卫大将军,还兼领军器监少匠的职就足够说明了一切了,这与杨国忠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原因就是杨晞的能力出众。

    从杨晞嘴里说出关于军队中存在问题的事,郭子仪马上就觉得,皇帝肯定有这方面的打算了,而杨晞这个在平叛战役中立下卓著战功的年轻人,肯定理主要的参与者之一。今日杨晞过来,首先与他说这一件事,其中意思颇让人觉得玩味,让郭子仪忍不住浮想联翩。

    军中存在问题很多,这一点郭子仪也是承认的,而安禄山地造反了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他觉得要是杨晞或者他这样手握重兵的人想造反,那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至少在回京前是这样。

    但军制改革的事是不能轻易去触及的,至少他这个武部尚书在刚接任时候是不能急着去做。

    但是,要是有其他在朝中更有影响力的人支持,那这件事就可以很快去做。

    作为杨国忠的儿子的杨晞,在近一年来立下了卓著的战功,其功绩以力挽狂澜,拯救大唐来形容也不为过。要是杨晞奉了皇命,借着杨国忠还有他自己的影响力去做这些事,那肯定会有结果出来的。也只是一刹那间,郭子仪就动心了。他马上下定决心,进一步处好与杨晞的关系。

    “在下相信郭相公也在留意这事的,呵呵!”

    杨晞在说话间,一直留神观察郭子仪的神情变化。郭子仪在听了他的话后表现出了惊异,虽然惊异只是持续了一小会,但依然被他观察到了,他心里也松了口气,郭子仪果然对这事很感觉兴趣。今日开场白说的不错,接下来他不愁这位当世名将不对他产生更大的兴趣了。

    杨晞在与父亲杨国忠商谈后知道,李隆基已经认识到是因为镇守边关的将领也就是各镇节度使权力过重才导致叛乱发生的。安禄山的叛乱平息后,朝廷必将对镇军体系朝廷改革,这也是郭子仪能接任武部尚书,并位列政事堂的重要原因。李隆基是希望郭子仪这个武部尚书和文臣之首杨国忠一道,能想出好的办法来,改革军制,避免再出现边军将领拥兵自重,率军叛乱的情况。

    郭子仪以后不可能再到边关任职,而熟悉边关事务的这位名将,对如今镇军体系的蹩端知道的很清楚,平定叛乱后,郭子仪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要是以他为主领进行军备改革,想办法改变各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难度肯定比其他人主领小很多。

    军中将领最看重的就是威望与荣耀,在这次平叛战役中,除了杨晞,没什么人比的上郭子仪的功劳,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也是在战时他能得封兵马副元帅之职的原因。郭子仪的威望有了,资历又足够,年龄上也比一般将领都要大一点,以武部尚书的身份替皇帝做出决定,那不服的人肯定少很多。

    杨晞从杨国忠那里知道了现在皇帝的心思,今日过来,先一步透露给郭子仪听,目的只是想进一步拉近与这位名将的关系,并为以后继续的合作埋下伏笔。在这次平叛战役中,他立下的军功无人可比,但资历浅了一点,又太过于年轻,要是以他主领此事,那肯定会让很多人不服。要是让郭子仪主领这件事,他作为助手配合,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