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哥舒翰兵败-《傲唐》


    第(2/3)页

    “贼军攻占洛阳后,长安是其必取之地!要攻取长安,潼关就必须攻占,不然安贼纵有百万兵马也奈何不了长安!这可以从安贼在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十一日就令其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及随后亲征潼关的事上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潼关天险非贼军可轻易取,哥舒翰采取了据关而守,不出城迎敌的正确策略,才避免潼关陷于敌手,与贼军相持了六个多月!”

    “这六个多月的坚守也足可见只防不出战策略的正确性!贼军见强攻不能得,必定采取智取段,以老弱之兵作诱饵,引诱我大军出关作战!父亲令哥舒翰率军出战,正是中了安贼之计,要是不改命令,让哥舒翰回师潼关,依然据潼关而守,那大祸将临,潼关必失!父亲,你要三思啊!要是潼关失守,长安必定不保,长安不保,我们杨家可能就会遭受厄运,再没有人有能力挽救!”

    杨晞讲的很透彻,也非常有道理,杨国忠心里被杨晞说的七上入下,但脸上的神色也急骤地变化,有害怕的感觉起来,再没恼怒小儿子的妄言,但并没说话,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说实在的,杨晞所讲有一些他是想到过的,但大多是他不曾去想过的。

    安禄山叛乱起来后,他和皇帝李隆基一样,都是抱着轻视的态度,想着只要朝廷诏令一发,王师一动,那叛军很快就会起内哄,叛乱立即就会平定!

    但残酷的事实却证明了他们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叛军的攻势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所过之处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连封常清这位鲜有败绩的名将都接连败北,与高仙芝合军后也只敢退守潼关,不敢主动出击,还一再上表请求朝廷同意他们屯守潼关不战,等待各地勤王之师抵达。

    不过杨国忠依然相信,这只是叛军运气使然,并且朝廷在先期布置上欠妥,没有在关内布防重兵之故。这些年朝廷重外轻内,大部军队都镇边而守,长安及洛阳一带才十万左右兵马,而且都是未经战事的军队,战斗力完全不能和善战的边军相比。要不是这样的情况,安禄山起乱后也不会这样被动。

    只是在叛军起事后,朝廷大举征讨青壮年入伍从军,很快征募了大量人马,集结在潼关的兵马已经过二十万,有五万多是善战的精兵,长安城内外的守军也有十几万,杨国忠相信,凭这些兵马可以击败叛军的。正是有此底气,他才敢劝皇帝李隆基,令哥舒翰的兵马出潼关而战。

    何况现在北方连番告捷,据洛阳传来的消息,安禄山有想从洛阳退兵,回守范阳的打算!

    而且他也不怕哥舒翰兵败,因为他已经在哥舒翰军中安插了亲信,监军边令诚就是他最可信赖的人,在哥舒翰兵败后,可以代为执掌兵权,继续镇守潼关,并可成功将哥舒翰这个在朝堂上与他地位相当的人除去。此前他已经成功地运用了手段,除去了一向看不起他的封常清和高仙芝。

    哥舒翰与他一向有隙,同样看不起他,他想趁哥舒翰兵败之际,将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将也除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