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出兵南诏-《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3)页

    唐军准备充分,李晟行军速度极快,趁着黑夜,渡过了金沙江,次日天明,便带兵来到了姚州境内,奇袭了南诏在沪津关的驻军,杀敌一千余,然后派人清扫南诏在姚州北部的残余势力。

    姚州先前本就是大唐领土,官军一杀到,官民大多归附。

    而唐军部队,在李琩的整治下,已经成了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不扰民,不乱民,民众皆喜迎王师。

    李晟拿下姚州北部,继续南进,一路剿抚并用,基本没遇到阻力,就将姚州收复。

    高仙芝、马璘领军渡过大渡河,进军滇东,同样对各部落剿抚并用,先取芒布(今云南镇雄),再取朱提(云南昭通),然后逼进南宁州(今云南曲靖)。

    南宁州是滇东最后的大门,如果南宁州失守,唐军就能长驱直入。

    因此,阁罗凤派手下心腹大将段忠国镇守南宁州。

    高仙芝和马璘,则收陇之前被南诏打压迁徙的爨氏等部,一道进攻南宁州。

    南宁州北部,有一条河,名白石河。

    唐军在白石河北,南诏军在白石河南,双方隔白石河对峙。

    高仙芝领大军,压在前线。

    南诏主将段忠国以为唐军要强行渡河。

    因为白石河浅,现在又是初冬,最浅之地唐军甚至可以走过去,因此段忠国将三万大军,全压在白石河岸。

    但唐军早有预料。

    高仙芝吸引南诏军注意力之时,马璘带三千精锐来到白石河下游,偷偷渡河,在南诏军背后发起猛攻。

    奇兵在奇、在精,不在多,马璘带三千精锐绕后,立时杀得南诏军阵型散乱。

    高仙芝见南诏军阵型散乱,立刻带前线重军强渡白石河。

    高仙芝麾下裨将王武俊、骆元光身先士卒,渡河后,带骑兵冲破了南诏军的中军大阵。

    中军大阵一破,南诏军顿时大溃,兵败如山倒,士卒四处逃散。

    段忠国没想到唐军竟然有如此战斗力,完全懵了。

    这次来打南诏的唐军,和先前李璘所带的唐军,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层级,若不是他们都穿着唐军的衣服,段忠国很难将他们联系起来。

    高仙芝所带的唐军,和之前李璘带的唐军,战斗力差别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行军前的准备。

    李璘打南诏时,狂妄自大,对南诏基本没什么了解,南诏的瘴气和疟疾,他不说没想什么应对之法,更是听都没听过,因此李璘带唐军进入南诏之地,士兵便多生疾病,病死近一成,重病近二成,战斗力直接减了三成。

    再加上道路不熟造成的行军事故、误食毒食物而死等事,战斗力又减一成。

    李琩这次则早有准备,先是应对瘴气和疟疾,后是不断商讨战术,确定行军路线,摸清地理地形。

    第二,是士兵本来的战斗力问题。

    李璘两征南诏,第一次虽然带的是剑南士卒,但人数劣势,第二次人数倒是多了,但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士卒,这些新兵训练也有问题,凑到一起,甚至可以用乌合之众来形容。

    高仙芝带的,则是以百战精锐为底,配合严格训练的“新兵”,战斗力十分强悍。

    第三,是将领的问题。

    李璘手下那帮将领,精于权斗,但没打过什么大仗,带百十人的小队还行,指挥千军万马,则必然坏事。

    而李琩这次派过来的将领,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更是在一战又一战中浴火磨砺而出。

    段忠国之前打李璘,很怀疑大唐是如何纵横天下的,但是现在,他见到了唐军真正的战斗力。

    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段忠国在愣神之间,马璘已经策马向他杀了过来。

    段忠国的副手张秀带亲兵上前拦截,让段忠国快从侧翼突围。

    段忠国回过神,立刻翻身上马,准备突围。

    但是,他刚跃上马背,就看到马璘一枪挑死了张秀,接着向他冲了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