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9【伏击与反伏击】-《大宋泼皮》
            
            
            
                
    第(2/3)页
    旋即他下令道:“下山,在山谷中摆开阵型,迎敌!”
    老九面露疑惑道:“陛下这是何意?”
    韩桢解释道:“眼下完颜银术可摆开军阵行军,突袭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不多时,一万步卒在一千拐子马的注视下,从山中下到山谷,摆开军阵。
    炮兵营的营长前来禀报道:“陛下,末将方才检查过了,火器引线受潮,无法使用。野战炮倒是还能用,火药都存放在密封的木桶之中,又有牛皮包裹,没有受到影响。”
    今日天色放晴,可前几日的连绵春雨,让空气无比潮湿,火药引线吸水性又强,哪怕携带火器的士兵们已经很小心了,还是没法用。
    不过此番轻装上阵,野战炮并未携带太多,只有五尊。
    这玩意虽然不像动辄六七千斤的攻城炮那般沉重,可也不轻,一门野战炮少说也有千斤。
    加上铁蒺藜铁钉这些弹药,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韩桢吩咐道:“将野战炮安排在军阵后方,应对金军那两千骑兵。”
    至于正面战场,就只能真刀真枪的硬拼了。
    一方明知山谷有伏兵,还是义无反顾的进来。
    另一方,在得知伏击被看穿后,直接摆开军阵迎敌。
    巧了,双方都对自己的野战能力很自信,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幕。
    齐军是常规的雁行阵,中军厚实,左右两翼铺开,一千骑兵安置在左翼后方,伺机而动。
    另外一千骑兵,作为预备队,在安置在军阵后方。
    两军交战,留待一支预备机动部队,是常规操作,用以救火。
    战场之上,双方将领比拼的就是大局观与应变能力。
    普通人观看战场,只会觉得乱哄哄的到处都是人。
    优秀的将领,却有着清晰的大局观,以及敏锐的嗅觉,能根据战局变化,及时调度指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百十人倒还好,一旦双方人数上万,指挥起来极其困难,更别提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军团作战了。
    因此,评价一位将帅是否优秀时,有无大规模军队指挥作战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白起、韩信、李靖一直被后世吹捧,是因为这三人有多次指挥大规模军团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战绩。
    这并非靠后天的努力就能弥补,纯粹是天赋。
    要知道,古时不比后世,没有无线电,更没有卫星通讯,想要在战场上指挥调度十几万人的难度非常高。
    目前韩桢麾下将领,有这个潜力的人,有且只有一个,岳飞。
    聂东、刘锜、韩世忠、吴家兄弟,乃至后来投靠的王彦、何灌、姚平仲等人皆是猛将,却非帅才。
    包括韩桢自己,也不是这块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