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录1:初级灵学-《雨中孤宅》
第(2/3)页
——————
趋强性定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主动追求更强烈的表达的特性。
趋强性是所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共同具有的特性。
灵学通常将物质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在作为意识的载体时,生物与非生物的性质有所不同(时而完全相反),其趋强性也不尽相同。
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会主动追求更高(更接近正6)的表达级;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会主动追求更低(更接近负6)的表达级。
趋存性定义:以物质为载体的意识主动抗拒在有可能损失意识时继续进行表达的特性。
载体承载意识的极限值称为“最大承载力”,记作Pm。不同载体的Pm可能不同。在单一载体上,Pm是一个变量,会受到当前表达级的影响。
对于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表达越强烈(表达级越接近正6或负6),则Pm越小。对于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表达越微弱(表达级越接近0),则Pm越小。
当Pt>Pm时,无法被承载的意识会转化为游离态意识,造成意识受损。
趋存性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避免意识受损的发生——进行非完全连协振动就是其中的一种。
——————
成长性与再生性
——————
成长性定义:生物载体上,总意识(Pt)随时间增长的特性。
非生物载体不具有成长性。
以生物为载体的意识成长的速率称为“成长率”,以vg表示。vg通常以维特/年(vin/y)来计量。
随着Pt的增长,对应不同表达级的Pm也会增长。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物将更容易达到更高或更低的表达级。
对于生物载体而言,vg与年龄成反比例函数。vg在生物出生时达到最大值,在生物自然死亡时归零。
灵学认为,Pt的增长发生在每次连协振动结束之后。因此,情感波动较大的生物,其vg通常较高。
再生性定义:生物载体上发生意识受损后,剩余的附着态意识进行意识再生的特性。
非生物载体不具有再生性。
当生物载体因某种原因损失意识后,载体上剩余的意识会再生出与损失的意识相同vin的附着态意识。意识再生的速率称为“再生率”,以vr表示。vr通常以维特/秒(vin/s)来计量。灵学中,vin/s这个常用单位通常记作兰德尔(ran),其源自于灵学家荷马·兰德尔的姓氏。
损失的意识(转化为游离态的意识)记作pd。对于生物载体而言,vr与pd成反比例函数。
当pd=0时,生物载体拥有理论上的最大vr,以vrm表示。生物载体上,Pt因成长性增长时,其vrm会以极低的比例增长。
当pd=50%Pt时,vr=0。
当pd>50%Pt时,生物载体失去再生性。
pd>50%Pt的情况称为 “不可逆性受损”。当不可逆性受损发生时,载体失去全部承载力,其承载的附着态意识将在短时间内全部转化为游离态意识,并导致载体的死亡。
——————————
内折中效应与内同化效应
——————————
在单一载体上,意识可以同时进行两次或更多次的表达。
多次表达中,各表达分别由独立的母意识完成。各母意识所引发的连协振动彼此独立,被激活的意识仅活跃于各自的表达,不会叠加而引发更强烈的表达。如果所有母意识的振动波形相同,则称该多次表达为“同向多次表达”。如果至少有1vin母意识与其它母意识的振动波形不同,则称该多次表达为“异向多次表达”。
同向多次表达发生时,参与各个表达的Pa会相互影响,并最终使每一个表达的Pa都变为各表达Pa的平均值,即:
Pa=(Pa1+Pa2+Pa3……+PaN)/N
各表达的振动波形保持不变,即:
Wa=Wa1=Wa2=Wa3……=WaN
这种现象称为“内折中效应”。
内折中效应发生时,原Pa低于平均Pa的表达会进行更多的连协振动,以增加Pa,而在原Pa高于平均Pa的表达中,最后被连协振动激活的一部分Pa会转化为Pi,以减少Pa。
异向多次表达发生时,所有振动波形相同的表达会发生内折中效应,并因此产生两个以不同活跃波形振动的平均Pa,记为Paα与Paβ。
单一载体上,等量以不同活跃波形振动的平均Pa会相互抵消,并同时转化为pd。即:
pd=2*min{Paα,Paβ}
这种现象称为“内同化效应”。
内同化效应发生时,Paα与Paβ中原Pa较小的表达逐渐消失。原Pa较大的表达不改变振动波形,其剩余的Pa成为表达的最终Pa,其振动波形成为表达的最终振动波形,其表达结果成为“最终表达结果”。即:
Pa=|Paα-Paβ|
Wa=Waα*[(Paα-Paβ)/(|Paα-Paβ|)]
——————————
外折中效应与外同化效应
——————————
不同表达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单一载体上,也存在于两个独立的载体之间。这种影响(即Pa的变化量)对于这两个独立的载体是相同的,但影响程度会受到载体之间的直线距离(r),以及载体直线距离上介质的阻力系数(k)的削弱。
将两个载体相互影响时的削弱率记作T,有:
T=K^-(r1*k1+r2*k2+r3*k3……+rN*kN)
其中K为同化常量。
不难看出,当两个载体重合(即不同的表达在单一载体上进行),或载体之间介质的阻力系数为0时,T=1,且为T的最大值。
设,载体A完成表达Pe=PaA,We=WaA;载体B完成表达Pe=PaB,We=WaB。
当WaA与WaB相同时,两个载体之间发生外折中效应。两个载体上Pi的变化量(δPi)相同,有:
δPi=T*[max{PaA,PaB}-(PaA+PaB)/2]
发生外折中效应的两个载体中,原Pa较小的载体上会有δPi的Pi被激活为Pa,原Pa较大的载体上会有δPi的Pa转化为Pi。
当WaA与WaB不同时,两个载体之间发生外同化效应。两个载体上pd的变化量(δpd)相同,有:
δpd=T*min{PaA,PaB}
两个载体上表达的振动波形保持不变。
——
灵
——
对于以非生物为载体的意识而言,当表达级无限接近于0时,载体的最大承载力也会无限接近于0。也就是说,在灵完成第一次表达之后,其以后表达的最终振动波形只能与该次表达的振动波形一致。
灵的第一次表达称为“决定性表达”。
游离态意识会以任何生物作为载体。相比之下,灵的形成则更具巧合性。大多数的灵形成于生物载体死亡后的短暂时间内——依附于生物载体的意识在完全进入游离态之前,将附近的非生物选为新的载体,并完成了载体附着。这种情况称为“突发性载体附着”。
突发性载体附着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灵的形成。如果周遭附着态意识的表达级接近于0,或其振动波形与灵决定性表达的振动波形相反,外折中效应或外同化效应会间接使灵的Pt减少。如果其pd超过50%Pt,灵便会因为不可逆性受损而消失。
所有已知生物中,人类是意识最理想的载体。其平均Pt与Pm在所有生物中最高,但在载体死亡时导致突发性载体附着的机率也最大。根据美国灵学组织“公会”的统计:每约三十八万次普通人类死亡会导致一次突发性载体附着。约0.32%完成突发性载体附着的灵能在完成决定性表达后存活下来。多于99%的决定性表达为负表达级表达。
几乎所有的灵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附着于本体载体的意识。这种操纵包括且不仅限于:主动将本体的一部分意识转化为游离态,将主动转化为游离态的意识附着于其它载体,以及将意识转化为能量。
灵学原本将灵操纵意识的行为称为“纵灵”。随着灵学的发展,极少数的人类也被发现可以操纵本体的意识,于是“纵灵”一词逐渐变为了意识操纵能力的总称。
另外,突发性载体附着在能够进行纵灵的生物死亡时极易发生。
——
纵灵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