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小剑客表面依旧镇定,心里却早已经翻了天。 若是这个少年忽然恶意满盈,对着自己下手,岂不是连逃跑都是奢望? 这里要插一句,人与人的隔阂,它不是一个很理性的东西 它不像科学实验,有既定的步骤。 比如甲配上乙,就会变成丙,再遇上丁,就会爆炸,要么燃烧。 人的理性,很容易被情感所左右,继而更进一步反过去影响感情。 所以就像很多热恋中的情侣,分明是你侬我侬的时候,不小心一句话说错,要么一件事做错,忽然感情就变了。 以小见大?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一叶障目?原来是我看错了你? 总之就是因为一些小事,强烈的情感,造成了强烈的既定认知,而一旦支撑这种情感的部分因素失衡,整个框架就会坍塌。 就好像眼下的赵英剑。 他第一次见到小李子,就很讨厌他竟然敢纠缠在凤英姐身边。 然后这种讨厌,被李修平一句话,就转变成了欣赏。 再然后就是集仙镇血妖一站,小小少年天神下凡的英姿,在他心里刻下了两道痕迹。 一是敬畏于力量,二是自惭于形秽。 所以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下,他对李修平的感官印象一变再变,从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再到惊为天人,最后甘愿伏低。 本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循序渐进过程,最初的无知,给了解打下了基础,所以即便后面产生了敬仰,也并不会有畏惧的情绪。 而李修平现在状态失常,于他眼中看来,就是在互相了解这件最基础的事情上面,撤去了一根横木。 “原来你不是那个我以为的你!” 认知产生偏差,于是对力量的敬畏刹那间提升了几个高度。 自惭形秽的情感,这时候又插了一脚。 “只要他有恶念,我就会死?” 于是原本良性的循环,落入了恶性的怀抱。 赵英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叫做恐惧的东西。 看官听说,一般人与人相交,当隔阂产生之后,通常会有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都有诗歌为证。 第一个阶段,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原来我看到的,都是虚假的你,是我以为的你? 第二个阶段,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虚假的你,竟然将我欺骗,其心可诛,其人可诛! 第三个阶段,又分两种。 有本事去快意恩仇的,便会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端是快活无比。 那没有本事的,只好悲戚度日,陷于哀怨而不可自拔,若干年后,时过境迁,人也垂垂老矣,偶尔想起,便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赵英剑两者都不是。 他有些本事,但那都是些打不过李修平的本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