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噩梦-《大汉第一太子》


    第(2/3)页

    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

    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

    丞相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

    全国被搞得民不聊生,都骚动起来,官府所兴起的各项生产,也无法获利。

    官吏们从中侵夺渔利,从而又被严厉地依法治罪。

    因此,使得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指斥张汤,张汤患病时,汉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其隆贵到了这种地步。

    匈奴人前来请求和亲,群臣在皇帝面前讨论此事。

    博士狄山说:“和亲对我们有利。”

    汉武帝询问有什么好处,狄山说:“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

    孝惠帝、高皇后时,天下因此而得以安乐。

    及至孝文帝,要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

    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孝景帝往返于两宫之间,胆战心寒了几个月。

    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一朝始终不谈军事,国家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开始发兵攻击匈奴,使得我们国家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穷困乏。由此看来,不如和亲。”

    汉武帝问张汤,张汤说:“他是个愚蠢的儒生,没有知识。”

    狄山说:“臣下的确是愚忠,但象御史大夫张汤那样,却是诈忠。如张汤审理淮南、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以恶毒的文辞肆意诋毁诸侯王,离间宗室的骨肉之亲,使蕃臣内心不安。臣因此知道张汤为诈忠。”

    于是汉武帝面带不快对狄山说:“我让你担任一个郡的长官,能不能不使匈奴人入境抢掠?”

    回答说:“不能。”

    再问“负责一个县呢?”

    回答说:“不能。”

    又问:“负责一个烽障呢?”

    狄山知道再说不能,便会被治罪,只好说“能”。

    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烽障。

    一个多月之后,匈奴人砍了狄山的头以后离去。

    从此以后,群臣震慑,不敢再谈和亲。

    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

    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张汤在担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时候,终于被免官治罪。

    河东郡人李文曾与张汤有隔阂,不久担任御史中丞。

    为了泄愤,多次在上奏的文书中寻找对张汤不利的证据,都没有得逞。

    张汤有个心爱的属吏名鲁谒居,知道张汤对李文不满,便指使他人上奏影射李文有图谋不轨的奸邪之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张汤处理,张汤将李文处以死罪。

    实际上他心里明白此事是鲁谒居所为。

    武帝问起这件事说:“告发李文图谋不轨的事是怎么引起的?”

    张汤假装吃惊的地说:“这大概是因李文以前的熟人怨恨引起的。”

    鲁谒居患病住在里巷的一户人家,张汤亲自去探望,并为鲁谒居按摩双足。

    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

    鲁谒居曾审理赵王的讼案,赵王对他心怀怨恨,上书告发说:“张汤是朝廷大臣,掾史鲁谒居有病,张汤却亲自到他那里为其按摩双足,我怀疑他们可能有什么大阴谋。”

    此事下到延尉审理。

    鲁谒居因病而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被拘押在导官那里。

    张汤也到导官的官衙审理其他囚犯,见到了谒居的弟弟,欲暗中帮助他,表面却装作不认识。

    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他的用意,因此怨恨张汤,指使人上书告发张汤与鲁谒居的阴谋,共同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告发李文之事。

    汉武帝将此案交给减宣处理。

    减宣曾与张汤不和,接手此事后,穷追狠治,并且不向武帝进奏。

    正巧有人盗走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