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织造-《宋鼎》
第(3/3)页
到了这边后,她先是嫁与本地一个姓宋的木匠,怎奈没到一年时间,其夫君便染疾而逝,按当世之人的说法,这就叫克夫,她便索性出家做了道士。因为她善女工、精织布,将汉人的丝绸纺织技术和黎民的棉布纺织技术进行了融合,织出的棉布花色艳丽、质地轻柔,为海商所喜,娄成索性叫她组织了一批年轻女子,专营织造。
她平时住在几十里外的水南村,前几日正带着姐妹运送新的一批织品来宁远,却不想遇上昌化军攻城,被困城中。城破之后,担心昌化军进城之后劫掠,在城中又无其他去处,只得躲在府库之中,却不想闹了这么大一个误会。
此刻的宋五嫂坐在堂下,知道自己先前错怪了贾旭,也有点不好意思。
贾旭开口问道:“听说五嫂精通织布?”
宋五嫂答道:“不敢说精通,只是和姐妹们赖以为生罢了。”
“五嫂倒是不必过谦。”贾旭说道:“那些海贸的商人,劈波万里、生死难测,求的不过是高额的利益。能被海商认可、愿意运到千万里之外兜售的织品,必是不凡。我对织造一事,也有些兴趣,故而唤你来此,有些事情想问一问,还望五嫂不吝赐教。”
宋五嫂答道:“不敢当大人如此客气,大人有何事不解,便当开口问奴,奴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好。”贾旭问道:“我想问问五嫂,你们平素纺线、织布用的是什么工具?大致是什么样子?一人一天能产多少布?”
“回大人的话,奴和奴的姐妹们平时纺线用的都是纺车,就是一个由一个竹杆、一个木质圆盘和一个铁针制成。”她边说边用手比画着:“一手转动圆盘,将棉花卷上来,然后在铁针上捻成线。而织造时用的则是织机,像这样,用脚踩踏板提起竖线开口,然后用手投梭打入竖线,再用梳子压紧布面。至于一天能产多少布,一是要看熟练程度和花纹的要求,如果只是普通样式的棉布,一名熟练的姐妹大概一天就能织一匹布,如果对花纹有要求,则要视样式如何而定了;二是要看纺线的速度了,我们一共四五十个姐妹,有时还要派出一半人来宁远城中送货,经常会出现纺线不够的情况。”
贾旭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点点头,待宋五嫂讲完后说道:“听五嫂所言,纺机、织机,俱是用人力。可有其他不用人力的方式?”
宋五嫂思索了一下,答道:“有一种以牲畜拉动的纺车。这里是一个大轮、这里有一个小轮,这里是一根长杆、连着数个小锭。用牛或马拉动大轮,带动小轮旋转,从而使上杆上下摆动,带动小锭上的棉花捻成线。”
她站在堂中,手脚并用地为贾旭比画着样子,不知不觉中尽情地舒展着自己因常年劳动而成熟、健康的躯体,粗布道袍的衣襟、腰线都绷得紧紧,显出丰满的曲线。当她忽然发觉贾旭直勾勾地盯着她看的时候,当时心中一气、收了姿势,却见贾旭眼仁儿都没动,才知道他只是思考着什么,出了神,马上又为自己再次错怪了他而感到羞愧,脸上顿时红了一片。
贾旭又瞪着眼睛装了一会儿,感觉眼眶里酸得都要流泪了,才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回过神儿来,说道:“不好意思,想得出神了。”
他揉了揉眼睛,又喝了口茶,才继续说道:“其实一直以来,我对纺织一事都很感兴趣,我想改进织布的机械,采用水力驱动的方式,提高纺纱和织布的效率和产量。只是我本人虽然略懂机械、我昌化军中也有专门的研究各种物什的场所,但是苦于我们这些男人对于织造之法一无所知、无从下手,而五嫂恰恰精于此道。所以我想请五嫂和你的姐妹们跟我回昌化,有家属的都可以一并带去,我来负责安置。到昌化之后,我聘请诸位为匠师,按月发给粮饷,保证足以养家糊口,而诸位则与我昌化军现有的匠师一起,研究新的纺织机械。不知五嫂意下如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