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打算-《宋鼎》
第(1/3)页
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十二月中,有多支队伍离开昌化军,向各处而行。
一路是新建的占城驻屯营,由指挥使冯国旭率领,前往尸唎皮奈港。这是一支由新兵营抽调五十名骨干、另新募三百名汉军、再在黎峒中募集二百名峒丁组成的混合队伍。虽然构成人员复杂,但是治军的规矩与之前相同,五十名骨干被任为队正以上的各级武官就是为了确保更好的传承。他们今后将长期驻扎在尸唎皮奈港,保护昌化军在占城国的利益。
随行的还有多支队伍,包括一支工程队、一支教师队、一支勘探队、计划卖给占城国的武器军械和大量建筑物资。工程队负责在港口附近择址为驻屯军修建城堡。当然只此一次,建筑材料是带不够的,先期只是修建一些简易营房,之后还要往返许多次,直至城堡建成。
教师队则是要按照贾旭与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六世的约定,在占城国都毗阇耶王城之中设立学院,教授孔孟之道。十余名教师乃是在昌化城中招募而来,能够远赴番邦传播王化,儒教卫道士对此的狂热并不逊色于西方的传教士,而贾旭也乐得将这些平日在城里对自己的各项政策指手画脚、扰乱民心的家伙送走。
勘探队则是要对占城国各处地势进行实地走访探查,以确定轨道路线。当然了,对沿途地形的详细记录和测绘,都是为了轨道修建,绝没有其他的目的。
第二路人马则是由昌化军一批用熟了的书办组成。他们渡过琼州海峡之后,便经陆路北上,分赴四川、荆湖、两淮等地,先期探访各处的流民情况,做好相应准备,待贾旭随后另派船只溯江而上与他们汇合后,即开始招徕流民。
陆秀夫对此事是大力支持,尽管昌化军本身内政的担子就相当的重,却依然派出了最精干有力的书办们来做此事。而书办们自己也极为积极,毕竟这些饱读圣贤书的罪臣之后们,终于有机会一展平生所学,却还没机会受到更多的诱惑和考验,那股子救民于水火的心理冲动还没有被磨灭。他们甚至主动找到贾旭,要求增加招徕流民的数量,原本贾旭给他们的任务是四川、荆湖各两万,两淮一万,到底经不住他们一再请求,最后只能一边抱怨着他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边给三地各加了五千人的名额。
而第三路人马则是贾旭自己。贾似道几次三番来信命他回京与吕妙晴完婚,甚至以断了对昌化军的援助供给相要挟,他终于拖不下去,只能带着他未过门的夫人一起,坐船北返临安。
只是这吕妙晴之前潇洒跳脱,如今可能是知道自己婚期将近,也终于知道不好意思了,整日躲在船舱中,也不出来与他相见,贾旭只能百无聊赖地自己坐在甲板上,看远方海平线上的云舒云卷、日出日落。
宋代女子讲究十九岁当年不婚,今年吕妙晴正是十九岁,故而两家能勉强忍她留在昌化军胡闹。但明年她就二十岁了,这个年纪在当时的高门大户家的女眷中妥妥的算大龄剩女,更何况贾、吕两家联姻、结为政治同盟,乃是朝中众臣私下里十分瞩目的大事,更是事关两家势力前途。虽然以吕妙晴的性子,竟然就在昌化军那种偏远地方老老实实的待了一年多,也没说闹着要离开,看起来二人相处得还不错,但是婚礼始终不办,终是让贾似道和吕文德二人彻底踏实。
尤其是贾似道今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国各地军镇中推行“打算法”,查办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正需要在军中素有威望的吕文德的鼎力支持。
前番蒙古军队南侵之时,各地州府为抵御外侮,多大发赏格、自募兵勇,或巩固自保、或趋前驰援,沿江各军镇,在各处战事之中,钱粮靡费更是甚巨。而朝廷一来因为国库空虚,对各地暴涨的军费也无力尽付,二来蒙古军队南侵,不仅仅是攻一地围一城,而是在围城同时以精锐骑兵深入腹地,四下劫掠,朝廷即便是想给各地拨付钱粮,如此硝烟遍地的局面,又如何转运?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各州府将原本应该解付上缴的赋税、粮米就地支应,优先供应战事所需,若有不足,则允许各地就地筹措。
此例一开,各地又焉能不趁机大捞一笔?前线各军镇自不必说,蒙古军至,一城一地,竭其所有,以供军需。而那些身处腹地、离蒙古兵锋还远甚的州府,亦以勤王之名义大肆募兵。
比如广南东路的梅州,竟也募了五千兵勇,声称训练完备之后便要北上勤王,结果一年多过去,也未向北方调遣一兵一卒,听得蒙古军队北退,募勇便即就地解散。当初到底募了多少人、给付了多少粮饷、置办了多少军械、训练花费几何,全都是糊涂账,唯一清楚明白的就是三件事,一是如水的钱粮花费确实在账上趴着,二是这些账肯定不会由州府官员自己买单,三是战时为筹集军费而巧立名目设置的诸多临时赋税、摊派,一时半会儿不会取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