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没想到,‘桃源仙踪’竟有如此仁义之举。” 老者眼眶泛红:“这一饭之恩,老朽铭记于心。他日若能金榜题名,定不忘苏掌柜今日之德。” 春桃听得心中一暖,连忙道:“老先生您言重了,这都是我们小姐的意思。” “小姐说,开门做生意,求的是和气生财,也希望能让更多人尝到一份热乎饭菜。” 另一桌,一个母亲正慈爱地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 孩子们的小脸上,沾着饭粒,却洋溢着最纯粹的幸福。 她对福伯感激地笑了笑,没有多言,但那份谢意,已尽在不言中。 他们吃饱后,并未多做停留,主动收拾好碗筷,对福伯和春桃千恩万谢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去。 酒楼的翻台率,竟比往日还要高出几分。 “桃源仙踪”的这番操作,很快便在京城传开了。 这一次,传的不再是那高不可攀的“仙缘宴”。 而是那碗热气腾腾,分文不取的白米饭。 “听说了吗?桃源仙踪的苏掌柜,真是个活菩萨!” “何止是菩萨!那是以德报怨!有人上门捣乱,她反倒做起了善事!” “我亲眼所见,那些穷苦人吃完饭,个个都对她感恩戴德!” “格局!什么叫格局!这才是真正的大气!” “那等胸襟,远非寻常女子可比!” 一时间,“桃源仙踪”的名声,发生了奇妙的转变。 它不再仅仅是权贵们追逐的顶级食府,更成了百姓口中“仁义”的象征。 这份名声,比任何营销都来得更加有效。 许多原本只是听闻其名,却觉得门槛太高的富商、官员,此刻也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想亲眼看看,这位苏掌柜,究竟是何等人物。 能将“仙缘”玩得风生水起,又能将“慈善”做得如此漂亮。 这日午后,一辆华贵的马车停在了“桃源仙踪”门口。 下来两位衣着锦绣的夫人,身后跟着几个丫鬟。 “福管事,还有雅间吗?”一位夫人含笑问道。 福伯连忙迎上:“夫人来得巧,二楼正好有空位,快请进!” 两位夫人一进大堂,便看到了这奇特的景象。 有衣着朴素的百姓,也有像她们这般锦衣华服的贵客。 不同阶层的人,竟在同一屋檐下用膳,却又显得那般和谐。 “妹妹,你看。”其中一位夫人低声道,“这苏掌柜,当真不一般。” “是啊姐姐,能将生意做成这样,这份气度,我平生仅见。” 她们点了酒楼的几道招牌菜。 当菜品入口,那份惊艳的滋味,让她们瞬间明白了“桃源仙踪”为何能名动京城。 “这‘东坡踏雪’,果然名不虚传!” 第(2/3)页